微信扫码分享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10篇

美文网 分享 时间:

我们即将迎接兔年,一到春节,“烟火气”悄然回归,赶集时的熙熙攘攘、院坝里的聊天声声,都是最浓的“年味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10篇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1)

【新年“吃”出“新”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将至,喜庆氛围渐浓,家中父母已开始忙着熏制腊肉香肠,发来照片,馋得我口水直流。小时候盼过年,盼得是穿新衣收红包吃肉肉,现在盼过年,盼的是家人齐聚一堂,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当然,新年美味始终是一大盼头,盼口福,盼美好寓意,盼身为党员干部之后吃出的“新”年味儿。

烹一锅鱼鲜,年年有余,富足年,胸藏墨。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寓意来年的生活富足。小时候家门口有一口鱼塘,年前,父母在水中拉网捕鱼,我就在鱼塘旁兴奋得张牙舞爪,捕得的小鱼都被我放在水桶里。除去被卖掉的鱼,剩下的都送给亲戚邻居,留下一些过年。加上母亲精湛的厨艺,整个年就在油炸小鱼、糖醋鱼、酸菜鱼中真正过得“年年有鱼”。如今身为党员干部,在期盼“生活富足”的同时,更期盼自己精神富足。精神富足指的是学识多,见识广,有智慧,党员干部要做到精神富足不妨多读书。书籍是精神食粮,“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唯有在书本中“上下而求索”,才能知敬畏、明德行、存戒惧、守底线,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炸一盘酥肉,外酥里嫩,香满嘴,初心味。家乡有首童谣“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舀汤汤,筷子拈嘎嘎(肉)。”如今念来,依然年味十足。说起过年吃的肉嘎嘎,我总想起母亲炸的酥肉,五花肉去皮切片,以鸡蛋、淀粉等调料拌之,放入菜籽油中煎炸至金黄,可直接食之,外酥里嫩,亦可做成酥肉圆子汤等,美味无穷。几十年了,母亲做的酥肉还是这个味儿,而我也最爱这个味儿。细细想来,其实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岗位上几十年,颜值在变、年龄在变、职务在变,但是热爱群众的初心是不能变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份热爱,能让我们抵御数九寒天、烈日炙烤,抵御“微利之诱”“五色之惑”,只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煮一碗汤圆,团团圆圆,家圆满,梦圆满。汤圆以糯米粉做皮儿,包上各种馅料,煮熟后食之。大年初一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顺顺利利。小时候吃的汤圆都是母亲手工做的,有咸肉馅儿、白糖馅儿、红糖馅儿,还有没有馅儿的纯糯米味,煮熟后撒上白糖食之。因着购买方便,这几年母亲已不再自己做汤圆了。如今超市里面的速冻汤圆,品种很多,芝麻馅、花生馅等,任君挑选。作为党员干部,在期盼家圆满的时候,也期盼着“中国梦”的圆满。“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扛起我们的使命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兔年,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勇挑重担、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2)

【不一样的“年味儿”】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许多党员干部在春节来临之际主动选择留守岗位,盯梢重点环节、关键节点,用“脚步声”代替“爆竹声”,主动下乡下村走访,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尽责走访,让这个“年味儿”带点声。

春节来临,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各地陆续发出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就地过年”。广大农村地区似乎由此少了些身影、缺了些热闹声,但各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去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走访”“农民工慰问”“完善健康码大数据监控”等举措又似乎增加了一点儿“人气”。但党员干部们需要注意的是,深入田间地头不是“郊区游”,也不是“表演秀”,而是要真情实意地走访于民,问需于民。作为时代的答卷人,必须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鱼水情”融入到每一次的实地走访和日常工作中,乐在田间地头走动,甚至是“摸爬滚打”,乐将基层走访当作归家,脚步轻盈、心情愉悦,用一个个脚步声、一句句交流声让这个年声“味”十足。

用心关怀,让这个“年味儿”多点情。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家人团聚、交流增进感情的一个节日,但疫情影响下只能更多依靠网络和快递诉说家人感情。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不仅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惑”,更要“知民情、暖民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当下仍有部分干部下乡走访时喜官话、究用语、说空话,群众听不懂、听不进,走访有了、关怀也看似有了,但不是群众想要的情,也不是社会所需的关心。党员干部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走访这一“黏合剂”,抓住各慰问“回头看”机会,从细处着眼,从实处出发,用心关怀:讲群众想听的,说群众想了解的,谈群众想要的,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打开群众“话匣子”,鼓励群众畅所欲言,让这个年情“味”十足。

用劲奉献,让这个“年味儿”也有趣。

这个“特别”的春节号召大家“减少聚集”“少办宴会”,看似寥寥无趣,但也可以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村干部、乡镇工作人员、帮扶责任人等党员干部纷纷下乡走访,认真帮助人民群众申领疫情健康码、排查外来和外出人员、做好全面预防性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给家家户户带去新年问候和防疫知识告知,帮助人民群众过年,过好年,过安稳年。这是一个危机年,既是在危险面前需要严阵以待的年度,又是面对新出事物,值得后来人参考借鉴防疫做法的一年,在这个特殊年份,需要党员干部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对群众事多上心、多投入,始终以一颗奉献之心服务于民,让这个年不仅有声、有情,也“生趣”十足。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3)

【年俗】

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国人都在过小年。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过小年的内涵。过小年,也叫辞灶,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每年都上天“开年会”,汇报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现,从老天爷那里领取对这一家人的奖惩。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视辞灶仪式,除了给灶王爷供饺子、烧纸烧香,还用糖块、柿饼、蜜枣、花生、苹果等香甜的供品来供奉灶王爷。所以,每家灶台旁边的墙上,都会贴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年画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积善得福,这项民俗活动使人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辞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连串年俗接连不断。从城市到乡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响起,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鞭炮声的催促下,亿万中国人像潮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涌动。

我们不妨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亿万人次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铁路、公路、水路人潮汹涌,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动亿万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强动力,是那抹乡愁,是萦绕在每颗心间的丝缕亲情。

辞灶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叫做“办年”。添新衣,蒸馒头、做花馍、做豆腐、做年糕、做发团、炸鸡炸鱼炸肉、买酒等。这一系列物品,都能通过谐音表达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祝愿。

面对丰盛的物质生活,人们的情感进一步发酵。过年了,该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块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不论多少,不论厚薄,都是儿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儿女,不论远的近的,纷纷踏上回家省亲的路。这种氛围像温室,催发了人伦亲情,慈孝仁爱之心趁着节日的温度在中华大地上弥漫、荡漾。还有很多人趁着这种氛围,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四友,重温久违了的情感。更有一些人,把这种情感延展到社会层面,去看望孤寡穷困人群,送去人间的关爱。

年俗,行进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人心,荡漾在暖意升腾的阳春。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4)

【网络述年:年味都去哪儿了?】

“妈妈,我想穿过年的新衣服!”这是没到年三十就热烈期盼的你的兴奋;“儿子,帮爸递一下对联浆子。”这是除夕早晨父亲给新年的序章;“奶奶,我在饺子里吃出好多硬币!”这是初一日奶奶给予你最早的祝愿。一句“过年好!”饱含了整年的鸿运来、福星照,仿佛世间所有的祝福都给你也不为过。

小时候住在村里,临近大年三十那叫一个红红火火,一家人奔往临近的县城挤破头皮,热火朝天采购年货,跨满了大包小包,大街上满是吆喝声儿,小商贩们卖力地招呼着来往的行人,跺着脚,哈着热气,搓着手心,只为让你多买他们家一斤核桃、两斤花生,村里养猪的人家,集结村里的男人们,磨刀霍霍,完事儿后备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杀猪菜,邀请乡亲们前来品尝,家里的女人们,少不了对每样物件儿的擦擦洗洗,再蒸上一板红红绿绿的花馍馍,每个小孩儿还不到大年三十,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新衣服,兜里准装着一兜儿的糖果,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新买的玩具在土窝里来个天翻地覆,完事儿回家,又少不了长辈的一番奚落,每家每户的门上贴着的,准是刚买回来还散着墨香的春联儿,挂上两个贴着金色福字的大红灯笼,鞭炮一响,那叫一个年味儿十足!

小时候过年特别有味道,以前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物质条件差,农村生产力落后,经济来源少,缺衣少食,大人小孩都盼望着在过年的时候穿些好的,吃些好的,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味道了,是因为随着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再只是为了吃饱穿暖,而是转变为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以前人们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舞狮子、扭秧歌、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项目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是非常有趣和新鲜的。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风俗已经变了,比如通过网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再也不需要跻身嘈杂的人群中抢购年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鞭炮震天响的情景已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联是机器印刷出来的,那股子有人情味的墨汁味也没有了;出现了抢红包、集五福等春节活动,传统拜年方式也变成了短信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电话拜年等各种新方式,传统的过年向高科技年转变。这种高科技年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不过却少了年味,少了人情,很多人吃着年夜饭还抱着手机,完全没有了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感觉。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一定的冲击,并进行了一定的转变,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流行过外国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兴致不高昂,这不仅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传承上,越来越多本国一些千百年的传统没有人愿意传承。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代表着放假,很多人甚至选择了外出旅游,而不是和以前一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过春节。传统文化的流失只会让年味越来越淡,人情越来越冷。

如何能让新年重新变得有味道?要重拾传统,重拾年味,不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重拾年俗的乐趣,找回我们的初心。春节是团圆日,游子远在千里也要回家看看,举国欢庆之日,唯有家人相伴才觉得幸福;春节是丰收时,辛苦奔波了一整年要看看自己创造了什么、实现了什么,唯有勤恳实干才觉得满足;春节是启程之际,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翻开新年的画卷,我们将不畏前险,再创佳绩。

春节,这个承载了四千年的文明习俗,值得世世代代继承、发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通信的便捷、智能高铁的提速,不是年味变淡的羁绊,而正是它们的进步,让团圆的心近了、团圆的情切了。心怀中国梦、肩有幸福家,放慢生活的节奏,让年更有味!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5)

【那些年我家置办过的年货】

在物质不太丰盈的年代,只有过年才可以穿新衣、戴新帽,特别是那些平时吃不到的许多年货让小孩都变成了“吃货”。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结束,期间的饮食与平时相比丰富了许多,所有的食材都需要自己提前准备好,需要自己做,正是因为这些年货耗时耗力,许多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共同合作,年味才会显得更加浓郁,让人难忘。

腊月25,冻豆腐。过年期间,我家乡的伙食和往常的面条稀饭不同,主要是吃馒头和炖菜,炖菜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有猪肉、青菜、粉条、海带和冻豆腐等等许多食材。这些配料大多是在赶集的时候买回家,唯独冻豆腐是需要自己来冻的,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将买来的新鲜豆腐放在室外,靠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将豆腐冻成布满一个个窟窿眼的冻豆腐。这样天然冷冻做成的冻豆腐和后来我在超市中买到的味道很不一样,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

腊月26,蒸馒头。每年腊月26那一天,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烧起平时不怎么用的地锅炉子,蒸十几斤馒头,让正月十五之前都备足主食。多年来,我也一直参与蒸馒头这项家庭集体劳动,为妈妈、奶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提前泡好蒸豆包子所用的红豆,在揉面和切面团的时候搭一把手,蒸馍上锅笼的时候清洗好垫在下面的布等等一些细小的工作。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自己每年拿着烧火棍,坐在地锅旁,满心欢喜地等着第一锅出笼的馒头和包子的那种幸福感,熊熊的火焰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红红火火,蒸笼里不断涌出的腾腾热气寓意着来年的生活蒸蒸日上。

腊月27,杀公鸡。这一天会杀鸡,但不仅限于杀鸡、煮鸡肉,每家人都会将过年要准备的肉食准备齐全,其中包括做肉丸这件有些复杂且工作量大的工作,主要做两种肉丸,即红丸和白丸,也就是油炸丸子和水煮丸子。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站在爸爸身旁,看着他将五花肉末、葱姜蒜、五香粉、鸡蛋液和淀粉揉在一起,搅拌均匀,顺时针搅拌,直到搅出肉茸那种细腻均匀的样子,用手挤着一颗颗落入滚烫的油锅或者开水锅,等一两分钟后香喷喷的肉丸出锅,让我们这些小馋猫一次吃过够。

腊月28,贴年画。欢天喜地过春节,千家万户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上千年来流传下来象征吉祥的风俗。在我的家乡,腊月28这天,家家户户必贴春联,这一天见证着我们村里千门万户新桃换旧符的盛景。每家每户的院门、屋门、粮仓门、猪圈都会被春联装饰一新,各自不同的内容寓意着不同的新年祝愿。贴春联用的是玉米面搀着白面煮成的浆糊,我们一家人分工合作,撕下来旧春联,清理干净墙面,刷一层浆糊,将新春联张贴好,对准角度,抹平褶皱,美滋滋地读一遍春联的内容,憧憬着新的一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幼时和家人一起准备这些年货的场景营造出家乡浓郁的年味,为我的童年带来许多欢乐的回忆。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每天的饮食都堪比之前过年,春节的意义更多在于团聚。时间滴滴答答不停歇,如今腊月已过半,一年中最珍贵的欢聚时刻就快到了,一大家子人边看__边话家常,团圆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对此,我满怀期待。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6)

【近“年”情更怯】

有好友在微信群发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篇短文:马上过年了,请做个招人待见的叔叔阿姨,别逮个小朋友就问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几名?我们问了你工资多少吗?几套房子吗?买车了吗?

一个段子,随心一看无非赚个乐呵。然细心思量,却不乏有一种代入感。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一面是“回家过年”的呼喊声澈,如春运像往年一样在上演,寄托了多少人对年的期许与憧憬;另一面却是近“年”情更怯的无奈与杂陈,如同孩子害怕逼问成绩、青年唯恐涉及婚姻,年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代际之间的角力场。也许,这种角力似乎是无心之失,却总能一击即中人性脆弱的一面。

年,对中国人来说,意义实在是难以描绘。一年奔波劳累之后,为灵魂寻找一个宿地,从家这个温馨港湾重新出发,年早已不再是时间记录的标尺,而是舒展现实与滚烫情感的宝箱。太多太多,又无法形容,质朴与传统交织、美好与寄托碰撞,年的特殊比平常日子格外有色调、有欢喜、有感触,这是年本应的模样与原貌。

然不知为何,对年的恐惧与急盼总在矛盾着不少人。诸如“红色炸弹”挤压着钱包,七大姑、八大婆的轮番审问与轰炸,那些饭桌上离不开“混好混歹”的暗自较量,不想见不想理的人与事不得不因“尊敬礼貌”而刻意迎奉。对很多人来说,过年只想与亲人围炉夜话、把酒“桑麻”、开轩卧场,远离工作压力与人情世故的繁杂,享受“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佳境。

无论怎么过“年”,都逃不过时代景深与社会宏观的大环境。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小城镇汇流大城市,人之流动引发的知识、经历、工作不断更迭,随之而改变的是思想、视野与观念。人与人古朴交往、秉守传统的方式发生改变,远远不能如“过去”一样过年。很大程度上,过“年”是暂时的“逆城市”流,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振频以及话题上的契合,都难以达成一个共识,更别说多元化、多样化洗礼之后的每个人,要穿越代际与心理壁垒实现平衡。

有人曾说,“有的人成了失根之人,农村回不去,城市进不去”。或许,这种解释用于“年”身上也行得通,即传统的年味在凋落与式微,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年味又未成生态,故而不少人在“年”上变得茫然而失措、欢喜而惊慌,充满了左与右、前与后的撕裂和粘合,很复杂、很矛盾、很对立,却又很辩证、很统一、很清晰。因而,让年成为希望的新启、情感的慰藉、自然的接纳,须打破一种内心的胶着与思想的捆绑,而这要从构建正确的价值基石做起,回归淳朴、激荡纯真。

“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时代创新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将之与年之底蕴对接并轨,并非是一味守旧复古、也并非是一味逐新求奇,而是荡涤各美其美、各欢其欢的年味涟漪,调和万家幸福、美满和睦的价值多元与理念正确,别让各种庸俗落后、虚伪假意裹挟与粉碎年的精粹与简单,这与每个期待“新年好”的人戚戚相关。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7)

【我的年味记忆】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比如贴对联,贴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守岁、爆竹、吃年夜饭、蒸年糕、打糍粑拜年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过年庆祝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团圆”始终是春节的主旋律。平时很难聚在一起的亲朋好友,可以在春节聚在一起,或交心谈心,或开怀畅饮,或征战牌坛,或以手机为伴自娱自乐。

工作以后,离家千里,每到年关,就会泛起浓浓的乡愁,诸多的年味记忆如同视频回放一样在脑海中屡屡呈现。想念儿时过年大雪纷纷,一群小脸冻得通红的小伙伴穿着新衣服吃着水果糖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别提有多开心了。儿时腊八当天外婆都要做一大锅腊八粥,我们七八个小孩一人一碗站在院子里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二十三,过小年”,儿时外婆说这天要祭灶神,只依稀记得外婆要在厨房完成一个祭祀仪式,要摆一碗碗的好吃的,我们就等着祭祀完成后,可以分得碗里的肉、水果、花生等。“二十四,扫房子”,每年妈妈从这天就开始张罗着打扫屋内屋外、前庭后院的各个角落都不放过,我和弟弟也跟着一起打扫,妈妈说可以扫走晦气、霉运,开年走好运。“二十六,蒸花馍”,蒸花馍是豫西地区过年特有的风俗,花馍就是我们吃的馒头,只是造型上不同,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香喷喷的花馍一出锅,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满是幸福的味道。“二十九,贴春联”,妈妈会自制胶水,就是用白面熬制成浆糊,做一大碗,可以把每个屋的对联都贴上。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现在想想还是觉得非常有年味。

贴完春联,一直到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妈妈总是在不停地忙碌着,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以备新年待客所用。最让我魂牵梦绕的食物就是凉粉汤和饺子,凉粉汤又叫头脑汤,儿时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特有美食,我们老家当地的风俗,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都是凉粉汤,喝了浑身热乎乎的,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预示着新年平安健康的意思。喝了凉粉汤,就开始提着礼物到长辈家里拜年了,也叫走亲戚,小孩子过年最喜欢走亲戚,因为有压岁钱。以前物质资源匮乏,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平时很少能吃到饺子,只有过年家家户户才会舍得买点肉来包饺子,另外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这就是我的年味记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特色美食不用等到过年才吃,但年味记忆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那种幸福才是我无法割舍的。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8)

【话说“老曲靖”的过年习俗】

说起过年,不能不提一下“年”。据说“年”是一种凶猛怪兽,会在腊月三十夜里,挨家挨户觅食人肉畜肉,残害生灵。后来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用放鞭炮与穿红衣服的方法来防备它——于是逐渐演化成过年的风俗。而在曲靖过年,是从一碗入口即化、香糯酸爽的扣肉开始的。

年夜饭一定要有鱼,而且是整条的,不能切,意义“年年有余”;年夜饭一定要有剩余,且剩的越多越好,因为初二初三都要吃年三十剩下的饭菜,这叫做有余有剩。

年夜饭一定要有“扣碗”,其实就是蒸的菜。一般有八个蒸菜,如蒸蛋卷,也就是用蛋液摊成薄皮包上肉末,放在碗里蒸,还有香脆的酥肉,用大韭菜根拼成的面子,底子是菜、粉条等的大碗蒸菜;想想古人很聪明,蒸的菜在大大的蒸笼里很保温,香气在家里飘荡,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而饵块同样是曲靖人过年一定要吃的食品,用老腊肉、老腌菜、青豌豆、甜酱油一起炒,除此之外,八宝饭、红烧鱼等也是不可少的。

吃长菜是曲靖年饭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也是我儿时最深的记忆。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曲靖人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

铺松毛也是曲靖的年俗特色。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平安,这个习俗云南独有。在三十年夜饭做好之前,家长准备的松树的松针,也是我们俗称的“松毛”一层一层铺好,作为年夜饭的桌子,一屋子的清新气息。大人做好了饭菜就一一抬来放在“松毛桌”中间,全家人围着香喷喷的饭菜坐在松毛上,年夜饭就开始啦!听老人说,曲靖人过年其实讲究是很多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护森林意识提高了,很多时候象征性地挂一枝松树枝在门头,或者撒几根松毛在餐桌上就代表了地上铺松毛的习俗。

曲靖过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或者甜白酒饵块,不吃饺子。北京是正月十五吃汤圆,但曲靖人是大年初一早餐就吃。吃汤圆甜白酒饵块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甜甜蜜蜜,福寿绵长。

过去的一些老曲靖人家还有在家门口放甘蔗的习俗,据称,这是人们以此送走一年的烦劳,要在新旧交替之时,挂甘蔗。春节前,曲靖的农贸市场和年货街上,一根根甘蔗堆成了小山,对比挑选之后,人们都会买上两根扛起就走。甘蔗尾部要带一点根须,顶上长长的绿叶也不能去掉。到十二点除夕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要把甘蔗叶朝上根朝下地放在门后,预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两根甘蔗则代表好事成双,甘蔗象征着步步高升和一年从头甜到尾。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贴门神,门神一般是秦叔宝,传说鬼神见了他在守门,不敢随意进入主人家里,以保家宅平安。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与“春节”,所以过年时言行要特别谨慎,中国人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预兆。

春节时期还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来年事事顺利,春节这天妇女不许出门拜年,俗语叫“忌门”,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和别人吵架起争执,犯了会使一年都不顺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看医生,看医生会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动刀、针、剪,春节这天不可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当中,出外旅行时一定会碰到下雨。

过年在古代是团圆的象征。而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与复兴,它又被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国泰民安,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9)

【年味见证时代变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方式也在变。

儿时的新年是身上的新衣、是手里的糖果、是绚烂的烟花、是热闹的鞭炮。如今,生活日益富足,我们开始在网上寻年、书中读年、低碳过年……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总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对岁月的感恩。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以前在村里住时,春联都贴在临街的大门上。现在搬进了楼房,春联都贴在楼道的门上。从“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到“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再到“牛舞丰收岁,鸟鸣幸福春”“国贵安定团结,家宜勤俭节约”……春联的内容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拜年是传统民俗,也是彼此间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电话拜年、微博拜年、微信拜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通话跨越时空,让远方的游子感受回家的温暖;微信拜年穿越万里,让温暖的祝福直抵人心。手机红包、网络集福、电子年画等各式各样的贺年方式“吸粉”无数,成为热门的拜年方式。

置办年货是一种传统的过年方式,每到过年,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大伙儿都在准备年货。而如今网络购物日渐盛行,天南地北的年货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全部送到自家门口。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超市的自助网络支付,市场小商贩的“扫一扫”付款,还有各种电商平台的送货上门,购置年货已不再是一家老小齐上阵,而是在方寸之间就能轻松搞定,这便是中国科技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便利。

春节里,空气中的鞭炮味淡了,满地红泥炮灰的景象少见了,城市空气质量自然逐渐好起来。蓝天白云正在回归,注重环保的绿色春节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这些变化,映照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会回味无穷。

春节,是一场举国的庆典。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期盼了一整年的节日,是最难忘的节日。不管是亲朋满座、万家灯火,还是独守空城、远隔天涯,我们愿意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筹备年的味道,只为那一个温暖的相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也越来越珍惜这份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精选篇10)

【舌尖上的年味】

每逢过年,家家都会做上几道本地的年俗小吃来解馋,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原是祭祀灶神的,为保佑新的一年粮食丰收,一家平安。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大家已不再相信有神的存在,“送灶粑粑”也就变成了一道特色年俗小吃,不再作为祭祀的供品。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犹为讲究,先是将事先洗净的黄芯菜和豆干切成碎末,与肉泥和各种调味料一起蒸熟后拿出,晾凉做成馅,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把灿米与糯米按7:3的比例混合,洗净后晾干,磨成米粉;再把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分剂后,把面团摊开,将准备好的馅放入中间包起来,一个“送灶粑粑”就做成了。将“送灶粑粑”放入锅内小火煎熟,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的一面光滑油润,软而不黏。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的味道独具一格,黄芯菜、豆干与肉的搭配使其没有了肉的油腻,而肉中又包含了豆干的豆香和黄芯菜的清爽,轻轻咬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送灶粑粑”是我奶奶拿手的年俗小吃,也是我的最爱。我每年回老家不仅是为了见奶奶一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舌尖上的年味——“送灶粑粑”。

兔年春节“年味儿”优秀作文标题10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