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知识点

美文网 分享 时间: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知识点很重要,你知道如何来整理吗? 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知识点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1.时间:从神话传说时代——夏建立之前

2.农业:

(1)农作物:北粟南稻

(2)生产工具: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3.畜牧业:家畜饲养猪、牛、鸡等。

4.手工业:养蚕缫(sāo)丝。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和商朝的政治

(1)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

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

(2)分封制:

A 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 B 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 C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 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A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 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A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 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2)手工业:

A 青铜制造: B 丝织业: C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由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多是军用品和奢侈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3)商业:

A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B 周朝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2)含义: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jié nàn)、批驳。

(3)各家学派及主张——

儒家:

A 孔子:春秋鲁国人,没落贵族。

① 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名分。

②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中庸之道。

③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④ 学问:编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⑤ 地位和影响: 对中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加封了各种尊号。

对世界: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B 孟子: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孟子》。

① 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一整套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② 伦理思想:性善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③ 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 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世称为“亚圣”。

C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

① 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② 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③ 伦理思想:性恶论。

道家学派

A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德经》。

①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③ 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④ 地位和影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B 庄子:战国,《庄子》。

① 哲学思想: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② 价值观念: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

③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经》。

A 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不分等级贵贱)、“非攻”、“尚贤”、“节俭”。

B 地位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A 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

B 地位和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A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B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成就

A 科技:指南针:战国司南

B 天文学: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有关于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战国《石氏星表》记载了测定的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C 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

A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B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楚辞:是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D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四)同时期的世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高考历史整理归纳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一、古代中国的政

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__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

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

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__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__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__政变。

__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记忆要不断的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或放学后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也可以采用群体的记忆方法。在课余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还有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以形成网络知识结构,便于梳理知识点。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观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查找资料、台词设计、舞台设计等程序都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当然,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的学习。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知识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投诉建议